• 27°C
香港時間:2024921日 (六) 14:41

專題:Topick

恒生指數: 18,258.57

+245.41 +1.36%

科技指數: 3,703.84

+52.28 +1.43%

恒生國指: 6,381.50

+75.99 +1.21%

林義揚 勤於思 敏於行

保險風雲人物

發布時間: 2017/07/21 14:46

最後更新: 2022/03/14 16:18

分享:

分享:

勤於思 敏於行
成就非凡事業

林義揚

香港有近8萬名保險從業員,要在行業中做出成績,過人的拼勁絕對是其中的關鍵。在芸芸從業員中,林義揚(Vic Lam)憑着不甘平凡、奮鬥不懈的精神,不只從一個保險的門外漢,開拓出自己的事業,建立一支專業的保險團隊, 同時更贏得不同界別的信任,先後獲邀擔任多個公職和業界組織的領導,為社會發展出謀獻策。

七、八十年代,香港正值經濟起飛階段,刻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獅子山精神彷彿成為了香港人的代名詞,現職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區域總監的林義揚正在此時投身社會,為自己的事業打拼。然而,他的第一份工並非保險,而是在政府當維修學徒。憑着努力及出眾的表達技巧,他很快受到上司的賞識,由學徒晉升至技術員繼而晉升為監工,開始接觸管理工作,收入算是不俗。不過,平穩的生活未有打消他力求上進的決心。

伯樂引薦 揭開人生新一頁

為尋找更理想的發展,林義揚一直默默耕耘,利用公餘時間從事多份兼職,包括駕駛的士,以及經營印製名片及絲網印刷的生意,藉此增加收入,並累積經驗和人脈。就在此時,他遇上改變自己一生的伯樂─現任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區域執行總監容永祺(Samuel)。

「當時,我幫Samuel印製公司運動會的襯衫及名片,因而日漸熟稔。他結婚的時候,也找我做伴郎,而在場的兄弟覺得我很健談,可以嘗試從事保險。」林義揚笑言,最初並沒想過自己會靠口才來餬口,但其後在容永祺的邀請下,加上個人亦希望可以在經濟方面有所改善,終於決定自我挑戰,以3個月為期,了解這行業是否適合自己。

重承諾 一開始就是一輩子

林義揚的家人目前亦投身保險業,與團隊眾成員一起為市民提供優質、專業的保險理財服務。

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即使是「試工」,林義揚亦相當認真及勤奮。當時仍擔任技術員的他更特意請假到AIA上堂,學習成為一個出色的保險從業員。憑着這股全力以赴的態度,他的業績在短短數個月內已脫穎而出,但他卻謙虛地說:「可能當時與舊同事關係不錯,以往不會因為自己職位高而推卸責任,反而落手落腳與他們一起做,所以有不少舊同事信任我而幫我買保險。」

林義揚透露,在保險公司第一個月收入,已相當於在政府工作7個月的薪金,讓當時準備結婚的他,由原本預算到菲律賓度蜜月,「升級」到日本旅遊。「因此,我全力投身保險。」他解釋,轉行除了因為覺得行業的發展前景理想外,更重要是保險工作深具意義,也是一份對人的承諾。「客戶透過我買保險,是對我的支持和信任,故我不能輕言放棄,必須對他們負責任。」

入行首年 躋身MDRT

林義揚一家為保險業作出貢獻。

1984年加入AIA,林義揚於1985年便成功洽談過百張保單,當時全公司僅有6位代理能有如此佳績,這亦令他能躋身對業績表現有極高要求的「百萬圓桌會」(MDRT)。

對於自己的出眾表現,林義揚坦言全靠「勤奮」二字,「每個月我也會訂出目標,如要求自己見多少個客、要有多少張保單。之後便日以繼夜去接觸客戶。」他續指,當時電視節目流行《歡樂今宵》,但自己從沒有空閒觀賞。「我試過晚上11時到青山警署見客,亦試過中午時分,在烈日當空下,汗流浹背地到文錦渡禁區邊的車房見客。」對他來說,凡此種種,驀然回首,記憶猶新。

林義揚笑指,結婚後的第一年,家中連一包米也吃不完,可想而知他一年也沒有多少日在家吃飯,「最初自己沒有宏大的理想,只想在這行業生存下去,不想被淘汰。假如自己半途放棄,將對不起支持我的客戶,所以我便加倍努力,不論有多辛苦,每個月最少也要完成4張保單,不讓自己有半刻怠慢。」

不輕言敗 為成功找方法

然而,成功路上並不會一帆風順,林義揚入行第2年便遇到瓶頸,但他未有被打擊,反之主動尋求突破的方法,前往菲律賓參加行業的研討會,從同業身上學習成功秘訣,「有人會覺得,每個培訓的內容或許大同小異,但我經常與同事分享,在每個學習過程中,你只要學到一句說話、一個推銷點子、一點激勵、一點動力,也足以改變你一生。」而林義揚正正親身體驗這種經歷。

當日在研討會將要結束時,主辦者邀請所有於去年獲得MDRT的從業員上台,並讚揚他們的表現,當時林義揚也是其中的一分子。而這個鼓勵正好為他補充「能源」,支持他繼續奮鬥下去。「我常說,要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輕易放棄,總會看到曙光,所以我回到香港後便抖擻精神,繼續埋頭苦幹。」

當時,距離公司業績期年結只剩3星期,但林義揚只完成MDRT要求的6成營業額。而憑着在海外會議中獲得的激勵,加上其驚人的爆發力,他成功於短短數星期內完成餘下的營業額,不只再度獲得MDRT殊榮,更成為當年的AIA十大傑出銷售員之一。這番經歷充分體現了他的人生座右銘:「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

動力 源於使命跟眼界

林義揚工作認真及勤奮,成功創出一片天。

隨着事業漸上軌道,個人業績屢創新高,林義揚亦開始發展自己的團隊,期望令更多市民能獲得專業、優質的保險服務。回望過去33年在保險業的奮鬥,他坦言,從事保險工作最大的得着,不只在於家庭生活得到改善,更重要是工作帶來的使命感和個人成長,擴闊其視野。

林義揚透露,曾有一名客戶因分娩而導致腦部缺氧,成為植物人,後來除了獲全單賠償外,AIA亦有額外賠償。「有很多人不信保險,但這例子令我深信保險的功用,它能夠在意外或突發事件後為客戶提供保障。」

除了保障投保人的健康,林義揚又認為保險能為下一代脫貧。他表示,曾經有一家四口,丈夫因為腦癌而去世,遺下家人,幸好這位丈夫有購買保險,令其家人可以維持生計,真正達至保障生活的效果。「買一份保險,月供並非很貴,但當不幸的事件發生,仍可確保子女有書讀,家人繼續有地方居住。而部分購買大額保單的客戶,有事時亦可獲一筆大額賠償,使家人生活較為富足,這也是一種脫貧的方法,也解釋是為何我一直堅持從事保險工作的原因。」

培育接班人 力創高峰

林義揚一家為保險業作出貢獻。

與保險業同行三分一世紀,林義揚雖然在個人事業和社會服務上已有所成,但他卻從未想過停下來,反而不斷向上,朝更高的目標邁步。現時林義揚的子女也承繼父業,投身保險,這也造就了林義揚一家為保險業貢獻,讓更多人透過保險獲得美好生活。

「這個行業的好處是沒有退休年期。現時我正向高級區域總監一職邁進,加上我兒女也投身保險,希望未來逐步承傳給他們。」林義揚的踏實、幹勁及豐富經驗,相信亦能帶領子女在保險業再創高峰,把這顆赤誠之心傳至下一代。


管理有道

用人惟「心」 以思想改變結果

林義揚獲AIA傑出資深經理前5名大獎。

作為團隊的領袖,談到管理哲學,林義揚相信,有紀律的管理才能令團隊有所進步,「我對工作很認真,故要求同事,每天上班就一定要回公司,不回來也要請假及解釋。」他亦要求從業員要訂立每月及每年的目標,並在半年或一季進行檢討。

至於培訓方面,由於團隊內有新入職及資深同事,為配合兩者不同的需要,因此林義揚會分開進行培訓。「我會親自培訓新人,其中是要他們讀報紙,訓練他們的思考能力,同時亦要有財經及時事觸覺,擴闊眼光,亦會培訓他們的心態,說一些啟發性的事情讓他們反思,在這一行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改變結果。」

另外,林義揚與資深同事則會分享更多管理技巧,讓他們學習建立自己的團隊,「懂得選擇人才是很重要的,請一個有質素的人,與沒有質素的人相比,付出的代價一樣,但成效及結果也不同。」他認為要在保險業取得成功,心態是最重要,只要肯學,即使口才稍遜,亦可以將勤補拙。


高瞻遠矚

為行業及社會 拼盡己能

當事業交出亮麗的成績,林義揚開始將焦點擴闊到行業,以至社會不同層面,先後在不同公職上擔當要職。

當事業交出亮麗的成績,林義揚開始將焦點擴闊到行業,以至社會不同層面,先後在不同公職上擔當要職,為行業、社會及國家效力。在行業方面,他加入香港人壽保險從業員協會(LUAHK),服務逾10年時間,更在1995年成為該會會長,並委任前會長,促成亞太保險理財大會於1997年移師至香港舉行,讓業界精英可參與培訓課程及進行交流,以提升同業的專業水平。

在行業以外,林義揚的公益之心亦擴展至其他範疇,他曾擔任香港交通安全隊西九龍指揮官、香港童軍總會九龍灣區主席及名譽會長等,多年來累積社會服務經驗,「做社會服務可以令自己見識更多,例如LUAHK給予我一個平台,令我更了解這個行業,亦同時有機會與政府、業界接觸,擴闊自己的眼界。」

2006年,林義揚與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容永祺一起創辦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邀請政商界翹楚,一同推動內地與香港經濟發展及專業交流。及後更被推選為安徽省政協委員、江蘇淮安市政協委員,為國家作出貢獻。


保險雋語

林義揚隨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到安徽省訪問,獲時任省委書記張寶順接見。

問:你在保險業及公職上均有傑出成就,有何成功之道?

答:要與成功及積極進取的人在一起,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學習成功之道,我常以炭來作比喻,只有將一塊濕的炭放在燃燒的炭裏才可慢慢再次燒旺。正如你與出色的人士工作,你才會發覺自己的不足,並努力追上他們,在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正好給予我機會,讓我認識到各行各業的翹楚,不停奮鬥。

問:在面對挑戰時,你會以甚麼心態去克服?

答:日常處事中,我會把事情分為可控制的(Controllable)及不可控制的(Uncontrollable),例如可控制的是自己的業績、心態、見客量及紀律等,你可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至於招聘人才、同事的心態等,則不是自己可以全盤控制,所以能夠做好的事,就盡力去做好,未必能夠控制的事,就努力去改善。